威尼斯雙年展:藝術萬歲,萬萬歲!
中秋前夕秋老虎來襲,台北悶熱的空氣方便我回到七月在威尼斯的狀態。今年第一次參觀威尼斯雙年展,也是第一次登入歐洲大陸,住義大利的朋友警告我:「威尼斯是水城,道路上沒有樹陰給你乘涼。熱到受不了,就往臉上塞一球 gelato!」
定名為「藝術萬歲」(Viva Arte Viva!),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由巴黎龐貝杜藝術中心的首席策展人-克莉絲汀・馬賽(Christine Macel)策展。面對世界政治氣候變遷的關鍵時刻,馬賽迴避正面交鋒,先把議題擺一旁,讓焦點回到藝術與藝術家。她指出「藝術本身的存在就是一種抵制精神」,本屆是「與藝術家們設計、由藝術家們設計、為藝術家們設計」,因為「在當代爭辯的議題下,藝術家的角色、聲音和責任具有前所未有的關鍵性。」這般模糊卻無誤的套版式說詞,馬上讓我腦中顯現:藝術家們收到總部的招喚,抓起身邊的工具當武器,負起英雄的角色,高喊藝術萬歲,攜手捍衛全世界的人文主義。
換個角度想,我可以理解本屆走向模稜兩可的純實。這陣子連續幾起世紀大事件:難民恐慌、英國脫歐、川普當選和北韓頻繁的軍事動作。這些不可忽視的警告燈,在眼角閃呀閃地引起我們注意一件事-分裂。在個人主義重度薰陶下,我們是否忘記簡單的事實:人需要團結才能生存。馬賽在一次的訪問中說:「我相信個人主義,但我們個人主義的發展程度時常讓我震驚,因為極端個人主義導向行動上的冷漠⋯⋯通常公共行動的唯一動力源於個人利益。我們面臨的問題是:在失去共同性後,現在我們可以共同做什麼?」聖人轉心不轉境,也許來一劑芭樂的英雄主義,可先讓我們靜下來好好思考未來的動作。
馬賽把主題館軍械庫(Arsenale)構思為一本書。展館依照九個章節劃分,每章節各有其主題:藝術家與書、喜悅與恐懼、地球、共同、傳統、術師、酒神、色彩、時間與無限。走進直長的展館有如踩上一本 New Age 小說的時間軸。每章節各訴說一個故事,有時彼此矛盾,呼應著真實的世界中的複雜多樣性。將馬賽的命題作為我的濾鏡,「我們可以共同做什麼」的答案在這展間若隱若現指引我們前進,而線索最密集的地方就在「共同之亭」。

醞釀濃厚情感元素的補裳計畫(The Mending Project, 2009)是李明維自911事件後開始的巡迴互動藝術。運用陌生人(藝術家與參觀者)之間的互信,癒合一個時代的傷口。每一件大眾提供的待補衣物,李明維都萬分珍惜,因為它們乘載了厚重的回憶。每個補好區塊的車線不剪斷連接到下一件,個體織成群體,一絲絲車線從桌邊綿延到牆上線軸,與旁邊 Maria Lai 的刺繡書互相襯映。

八零到九零年代之間,Maria Lai創作了各式各樣的刺繡書(Fabric Books, 1980s-90s)。採用祭壇布和床單,為布書上似字非字的刺繡符號注入另一層象徵性,有如某種失傳的神秘語言,現代人再也看不懂了。綜合了傳統、文化和手工藝,Lai 的作品還與童年有關聯。她認為所有人都是一個因為沒有童年而遺失幸福的人的後代,所以我們要盡情的像孩子般玩耍,才能改變現狀,找回人類一開始失去的幸福。
另一位懂得改變狀態的藝術家是本屆金獅獎最佳藝術家 Franz Erhard Walther。他善於把玩作品的狀態和觀眾的觀點。行走台 Schreitsockel(Walking Pedestals, 1975)和布料裝置Wallformation(1983 - 1986)可以是被觀賞的藝術品,或是被使用的表演藝術道具,關鍵只在於「人」的介入。當一個人踏上行走台時,他們不同的走動方式會持續改變著這個作品。一旦人離開了作品,它便顯得不完整,甚至無意義。Erhard 藉此提問:「我們如何在一個不了解品質和互助的世界建立共同性呢?」反映出沒看到表演的觀眾多半會忽略作品真正價值的現象。

而今年最不可能被忽略的閃亮之星,絕對是巴西藝術家 Ernesto Neto 了!Neto 受到 Huni Kuin 原住民的儀式場所啟發,打造了 Cupixawa-一座光影絢麗斑斕的織網大帳篷。走進裡頭,一股暖流襲身而上,感如其名 Um Sagrado Lugar(A Sacred Place, 2017),意外變成完美的遊客休憩站。不怕被批判為「用刻板印象研究少數民族」的行為,Neto 邀請 Huni Kuin 原住民到展場進行傳統儀式。提倡在這焦慮的時代,我們需要更多的團體力量、靈性與關愛。


Neto 在現場招喚古老的力量,加拿大藝術家 Jeremy Shaw 則用未來的聲音呼喚衰微信仰。他的偽紀錄片 Liminals(2017)是今年主辦單位委任的作品,片中旁白描述經歷過黑暗時期的未來世界中,大規模滅亡的人類試圖刺激某部分的大腦找回信仰宗教的能力。為了拯救人性,異教 Liminals 的使命是恢復古老行而從之得到救贖。「無論如何,先人們對於這種幻想思維的認真和堅持是十分令人著迷的。」

如果威尼斯雙年展是一席國宴佳餚,軍械庫主題館就是主廚推薦區,綠城花園(Giadini)國家館是異國風味區,而散落在城市間的平行展是要走比較遠才能到的飲料吧。大家都知道享用大餐時,最大的敵人不是時間限制,而是你的食量。我握著一張48小時通票,走遍大小場館,怪自己平時沒練功,逛到後來差點沒吃不消。掐著早已畫亂的地圖,皺著眉全神貫注看作品簡述。我遊走五光十色水都樂園之中,與無數夏季遊客擦肩而過,三成困惑,五成喜,剩下兩成⋯⋯是十分令人著迷的。